在廈門,有一群珊瑚保育工作者,他們潛入深海采集回小小珊瑚斷枝,努力培育珊瑚“寶寶”,探索適宜珊瑚生長的環境……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(以下簡稱“海洋三所”)珊瑚保育館鄭新慶研究員正是其中一員。
海洋三所珊瑚保育館建于2014年,是目前福建省內唯一開展珊瑚保育生物學研究的單位,位于思明區大學路的這座保育館墻體灰白發舊,可推開大門,卻是一片五彩斑斕的“熱帶珊瑚世界”。
館內擺放大大小小的玻璃透明缸體,缸內有著形態各異的珊瑚組合,有的像鹿角,有的似蘑菇,它們多數是鄭新慶團隊自2011年以來陸續采集斷枝逐步培育起來的。“你看!這是我們培育的珊瑚幼株,它剛開始只有3至5毫米長,3個月的時間,它就長到近兩厘米了。”鄭新慶小心翼翼將手伸入缸底,緩緩拿起一顆小珊瑚耐心介紹。
鄭新慶自稱珊瑚“育嬰師”,通俗點說就是珊瑚“寶寶”的保姆,主要從事珊瑚保育生物學和珊瑚礁退化和適應機制研究。鄭新慶與珊瑚的不解之緣始于2011年從廈門大學博士畢業,加入海洋三所珊瑚研究團隊,2012年恰逢所里舊食堂要改造為實驗室。課題組向所里申請了幾間實驗用房,開始建設他們的珊瑚保育實驗室。
珊瑚是一種海洋生物,外觀上像植物,其實它屬于腔腸動物。珊瑚對環境極其敏感,對溫度、光度、水流、營養鹽以及各種微量元素等都有著嚴格的要求。鄭新慶查閱大量書籍資料、先后去多地博物館觀摩,并與國外同行交流養殖珊瑚有關的知識。從2011年開始,由最初的一知半解,到摸透技術細節,經歷多次的失敗和挫折,鄭新慶團隊最終建立標準化珊瑚養殖和繁育的技術體系,這為室內大規模培育珊瑚提供了可能。
由于珊瑚對水質、生存環境要求極高,例如長時間停電、冷水機停機等突發事件可能對培育的珊瑚帶來致命的打擊。2016年“莫蘭蒂”臺風來襲,實驗室斷電好幾個小時?;謴屯姾?,部分鹿角珊瑚接下來的一個月里,在弧菌等致病菌感染下逐漸白化脫骨死亡。“目前針對這種致病菌感染病沒有很好的特效藥,只能通過不斷微調繁育系統,改善系統內菌群平衡,提升珊瑚抵抗能力。”鄭新慶說。
說起潛水采樣的樂趣和危險,鄭新慶來了勁兒。“水下珊瑚世界太美了!我2012年第一次潛水,才發現水下珊瑚世界的美麗,這是通過紀錄片很難體會到的一種情境,這也讓我愛上了潛水。不過,潛水是一個高危的職業。”鄭新慶回憶,2019年,他們在做東山珊瑚資源調查時,就碰到突發事件。由于水況很差,能見度低,不經意間,他的腳被漁網的延繩纏繞住。當時沒有帶潛水刀,那一瞬間,說實話,有一點害怕。好在及時脫掉腳蹼掙脫漁網。“不過,潛水是我們的工作,就像開車一樣,是逐漸熟悉的過程,潛水次數多了,技能也就提升了,解決突發事件的能力也就有了。”據鄭新慶保守估算,從2012年到現在,他潛水科研1000次以上。
“越來越頻發的異常氣候事件,使得珊瑚礁反復遭受氣候變化的沖擊。希望未來能依托我們的珊瑚保育館,采用珊瑚有性繁殖和雜交,獲得更加強壯、能夠抵御氣候變化的珊瑚個體,再將之應用到珊瑚礁修復中,使珊瑚礁有更強的環境耐受力。我們不僅要保護珊瑚,還要恢復以珊瑚礁為依托的海洋生態系統,讓更多的魚類可以在珊瑚礁中繁衍棲息。”鄭新慶語氣堅定。(廈門日報記者 張玉榕)